收藏 ,言下就有 “ 占为己有”之意,由于“占为己有”,所以收藏显得有些不得告人的意愿,因此 收藏 功能是一个更偏向工具弱社交的功能。 收藏 对于内容是一种肯定,有价值的东西人们才会去收藏,但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,有种被剥夺感,比如:“A收藏了你的文章”和“A喜欢了你的文章”,你更喜欢哪种?个人角度而言,更愿意听到后者,虽然前者也表达了对内容的肯定之意,但心里则会有“我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东西,你就半毛钱不花的收藏走了”的感受。因此大多 收藏 功能不会通知内容生产者,内容生产最多也只能看到内容的被收藏数。
点赞功能设计
大拇指点“赞”按钮诞生于2000年后,点赞按钮在全球上千万个产品出现并被人们普遍接受,人们使用点赞功能在产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。
事实上,许多知名产品中的点赞按钮每一个像素和颜色的更换都十分慎重,因为它不仅仅影响上亿人次的浏览观感。还可能事关产品的品牌和价值。
豆瓣、网易云音乐、京东、今日头条,不同类型的产品中都有点赞功能的存在。在进行点赞功能设计时,常见的产品场景是对用户评论的点赞。但其实点赞不仅能够应用在评论,电商平台中的商品、服务、活动;音乐产品中的歌曲、歌单、主播、知识社交产品中的书、影评、小组,都能够使用点赞功能释放用户的正向情感。
点赞功能设计中,用户的每一次点赞,涉及的详细需求包括:
点赞用户身份: 点赞行为产生时,产品要识别点赞人的身份。因此,用户在点击点赞按钮时,产品需要检查用户是否登陆,仅当用户登陆时,点赞行为才能顺利完成同时产品记录点赞用户身份。
点赞对象: 用户为产品中的什么点赞?这是产品经理尤其要考虑的问题。像前面所说,一个产品,能够设计被点赞的对象很多,但什么时侯需要设计点赞功能,并非多多益善。
点赞时间: 用户点赞时间的记录
取消点赞: 点赞功能是否要做很双向,即可以点赞,也可以取消点赞。不但如此,如果必要,点赞功能还可以加入更多的限制,如:一篇文章一个用户只能点赞一次,一篇文章一个用户在一天内只能点赞一点等等。
可是,点赞功能设计也有不少普遍存在的问题:
产品评论中的点赞数量,是评论排名的主要依据,这样的规则虽然让最受欢迎的评论排在了显眼的位置。但同时,也导致了另一个问题:热门的评论在曝光度高的位置占位很久”,这对于新的评论无疑是不公平的,新评论由于缺少时间积累而缺少展示空间,由此被慢慢覆盖。
现在,有很多排序算法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,在排序算法中加入时间衰减因子,随着时间的推移,降低头部权重。
同时,很多产品的“热门评论”,在以热度排序时,加入综合互动因子:点赞、评论、转发,影响排名的热度权重也是从“点赞、评论、转发”多个因子中计算的综合得分
但必须看到的是小火箭pro,大部分产品还都是仅用点赞数进行排序的,如公众号留言排序是以文章作者回复内容被点赞数排序。
这是因为还有很多设计上的差异,如有些点赞对象不存在其它互动因子,如转发、评论。如果遇到这些类似的问题,排序算法则从时间维度入手,对点赞对象定时进行提权,如查看1天中的点赞表现是否更好。
除了在排序算法上进行点赞设计优化,在产品设计中,加入均衡设计内容,也能够弱化时效性问题。
在热门内容展示的同时,开辟最新内容的主题区域。也可以解决新的点赞对象缺少展示空间被慢慢覆盖的问题。
另外,用户点赞时,对于点赞对象是否会有都喜欢,但喜欢程度不同的状态?例如一篇文章的评论,2、5、8条我我都喜欢,但第2条最喜欢shadowx安卓版,5、8条一般。用点赞无法表达,用户可能选择突出重点,仅点赞第2条评论,也有可能不分轻重3条都点赞。但无论怎样,产品都无法更深层的了解用户的喜好。
2013年,Facebook在修改点赞功能按钮时,在web版本的Facebook页面上开始测试 星级打分功能 。
点赞与星级打分,都表达了用户对某样事件的看法。点“赞”功能对用户的情感表达有限制,而五星打分评级功能可以给用户更多选择。
对于用户来说,星级打分允许更细腻的情感表达,在用户行为结果呈现上,表述更准确。实际上,点“赞”是一个模糊性的情感表达。用户在点击“点赞”按钮时,可能表达的情绪有认同、怜悯、团结、感兴趣、支持等多种情绪。点“赞”数量只能表明对象被关注的数量多少,但不代表公众的普遍情感。
相对而言,五星打分评级功能更加简单、易操作,在产品需要获取高度整合的情感表达,以及深层的用户信息量展现时。同时也能够解决产品需要用户更清晰表达态度时的效果实现。
如果看完文章有收获,请给我点个 赞 吧~
点赞,一种文化一种病
文|Tony.Z
百度百科有云:“点赞”(Like Button),网络语言也,来源于网络社区的“赞”功能。
在微信、微博、贴吧、QQ空间等社交软件或网页中,设计者加入了“赞”的功能。“赞”一般为一个大拇指形状的按钮,点击一下,即对此内容(可能是一条微博、微信或一篇帖子、文章)“点赞”,也对此内容表示赞同、支持和喜爱。前世今生
公元2009年,Facebook的工程师亚当•博斯沃斯(Adam Bosworth)提到最开始的按钮是太棒了,随后改为赞,因为赞更加普遍。自从社交网站Facebook在2009年挂出表示“喜欢”的大拇指按钮后,点赞就迅速变成了最受欢迎的网络社交语言——数据显示,Facebook网站如今平均每日获赞5000万次以上;而在中国,从2011年7月到2013年7月,QQ空间平均每日点赞超过2亿次。
整个世界托IT技术的福,通讯便捷了,交流快了,所有的信息都在高速运转。一个“赞”,仅用几秒的时间传递完成。加上快节奏的生活,一切都在追求高效,分秒必争。无形中,情感交流也开始追求效率和成本。“点赞”这一功能的推出给网络社交带来方便,迎合了人们表达情感的欲望。人们使用社交软件,原本就是为了进行网络社交活动,无论是发布自己当下的状态,还是分享别人的文章,晒的都是自己的情绪和生活态度,总是渴望别人予以关注。
“点赞”便简单而有效地拉近了双方的距离,给了大家一个情绪的出口,不必长篇大论,也可以为朋友送去关怀。因此,时间成本极低而又似乎收效甚好的“点赞”便受到热捧,顺势形成了一种文化。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被卡洛琳•格利茨(Carolin Gerlitz)和安妮•赫尔蒙德(Anne Helmond)称作赞的经济的时代。
有文化的形成,必然就会产生其特有的群体,也就是某种文化价值观趋同的一类人群。随着微信、微博的普及,这些社交平台和更多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,一个名叫“点赞党”(这并不是像兔子或者秃子所建立的那样的政党,只是单纯的用“党”来形容)的群体也随之诞生。有些人把“点赞”视为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。不过,也有不少人将“点赞”俨然变成了一种习惯,从偶尔点赞到不管遇到什么状态都疯狂点赞,成了点赞达人。
“点赞党”的定义:在别人微博、微信分享新鲜事或写下心情感受时,有那么一群人总会给你点赞。
1 、常见模式
这条信息说得真好,点赞;
有道理,内容是关于修身养性方面,也有正能量,点个赞;
雪域高原、蓝天白云、山峰高耸,这照片令人心旷神怡,大家共享,转发个微信,赞;
动漫有意思,设计的很幽默,很放松,来个赞。
这是点赞最常见的原因和方式。点赞是一种参与过程,表示认同点赞对象,也认同此社交方式。
2、互动模式
彼此非常熟悉,为了维护这种关系,才会出现互动式点赞行为。内容无所谓,关系很重要。有时候,点赞几乎没有实质意义,它只是在隐晦地告诉对方——虽然我很久都没联系,但我一直都在关注你。
3 、商业模式
朋友在朋友圈发布公共号推出的各类优惠活动、投票、广告等等,为了达到一定数量的赞的要求,大家发动各种方式来集赞。
商家这样的做法其实很low的,有的为了吸粉,有的为了卖货。先说说吸粉吧,参与活动必须要关注其公众号,也就是帮你点赞的人也要关注了相关公众号后才能点赞。用户为了活动鼓动亲朋好友关注然后点赞,商家天真的以为这样其公众号就可以蹭蹭地往上涨了,结果呢?不是一堆僵尸粉就是点赞完再取关,乃们能不能专业点关注下粉丝留存率啊!这可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据!真的很重要!
再说说卖货,集赞优惠,集赞送红包送豪礼,集赞抽奖免单等等。商家自嗨的以为这是全民刷屏的活动,孰不知这样的行为已经涉嫌诱导转发,可以被投诉销号了!不好意思,好像跑偏了,但还是要告诫各位公众号运营我们:集赞活动有风险,推广活动需谨慎。
4 、存在感模式
点赞即存在,类似于聊天中的“呵呵、嗯嗯”等,同时也为了表示关注,是新媒体使用的一种态度。
我时常会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上发些晦涩难懂的文字,常常都会见到几个学弟学妹们的无私点赞。有一次,我问R学妹,是否看懂这些文字。她摇摇头表示没懂,我诧异的问道:
“那你为毛点赞?!”
“表示我看过啊”
。。。
嗯,对于一部分90后来说,点赞有时候就是为了刷刷存在感,表达一种“朕已阅”的心态。这部分人点赞,还有不可告人的心思,那就是希望被点赞的人能够知恩图报,也给我那些无聊的状态点几个赞。
5 、疯狂模式
不管信息是好是坏,见到信息发布后,总是习惯性地去点赞。从实际应用来看,“赞”并非只包含正能量。朋友的糗事、伤心事甚至是一些灾难新闻,也常有大量的“赞”,让人费解甚至愤怒。这都是缘于一些人过分热衷“点赞”,消解了“赞”的“赞同义”。“点赞族”便是如此。
在网络社交的特殊语境中,“赞”已远远超出其最初的符指意义,转而成为一种几乎能表达所有态度的符号。于是,“防治癌症的十个办法”这样保健的帖子,会毫不犹豫地点“赞”;“柏拉图关于爱的十句箴言”这样的鸡汤贴,也乐不可支地点“赞”;还有星座贴,点;有各种上师语录,点;兄弟的状态必须点;女性朋友的状态也应该点“赞”;同事的状态要点;亲人的状态同样要点。。。
那个小小的拇指符号,俨然已成为想评论却不想敲字时的最佳选择。
可是,事实上是我的内心一片茫然,搞不懂这丫头为嘛会这么在意点赞数以及被关注度,遂在小窗中留下这么一句话:
“。。。。。。。”
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。。
可以这样说,大多数“赞”所表达的态度,都已超越“喜欢”的本义。无论点赞者的真实意图如何,收集“赞”都是很多人乐此不疲的一件事。不少热衷于晒旅游、美食和各种社交活动照片的人,传完照片后每隔几分钟都会看看手机,数数自己收获了多少个“赞”,看看最在乎的那几个人有没有留下“已阅”的痕迹。网络社交本身就是人们增强自我认知的一种途径,还有什么比随便更新一条无聊信息都能收到几十个“赞”更令人开心呢?
不过,虽然每一个“赞”都意味着一个真实存在的关注者,但这种关注的层次无疑是非常浅的,这样交情被戏称为“点赞之交”。在很多场合,点赞仅仅是一种礼节性的客套,甚至可能只是一些人受强迫症驱使的行为。点赞已常被用于表达一种皮下肉不笑的社交敷衍;也常常带有“我看到了,仅此而已”的意味,它甚至不指望得到对方的呼应,客套地满足了一个人渴望被关注、被看见的社交需求。
燕婷是我同事,因为是同期进的公司,又在同一部门,关系还蛮好的。(部门里就我一男的,其他都是少妇级,所以大家懂得啦)这姑娘很讨喜,一开口就笑,一笑俩酒窝,说话特真诚,听话特认真,接话特到位,偶尔还幽一小默,显得倍儿机灵。颜值虽不算逆天,但五官身材搭配相当合理,看着很顺眼。公司其他部门的人,也经常调侃这姑娘,有回和浩哥他们一起吃饭,大家叽叽喳喳说这姑娘多女神神马的。此时浩哥却冷冷说句,“这小姑娘情商不高。”这下顿时炸开了锅,大家纷纷询问怎么回事。浩哥轻描淡写简单敷衍了大家几句,大手一挥,“咱不讲这些有的没的,大家继续吃肉。”碰巧这事的始末我都知道,而又不便多说什么,只好默默吃着浩哥请的肉。。。
各位一定很好奇,是什么事让憨厚的浩哥会有如此评价。事情是酱紫的,那天燕婷有事求浩哥帮忙看报价表。但那天浩哥正在赶文件就拒绝了她的求助,“不好意思,我赶文件,没空帮你”。
以致她在办公室愤愤不平地对我吐槽。
“你说说,浩哥这人怎么就这么不禁人情,这点忙都不帮我!”
“人家不正在忙嘛。”燕婷白了我一眼,“哼!枉我加他微信好友,朋友圈还对他可见,他的朋友圈我可是每条都点赞呢!”
“。。。。。。”
我知道此时劝太多也没用,唯有美食安慰之才是正道,“走,哥请你吃可爱多。”
顿时小姑娘就开心不已。我也没忘给浩哥带根雪糕回来,给浩哥送去时,见他微信亮了,正提醒他看。可是他却回我了句,“没事,不用看,都是些求点赞。唉,这些小孩子啥时候才能长点情商,不玩这些玩意儿啊。。。”简单利索的边吃着雪糕边赶着文件,见他忙,我就不多打扰走开了。见我要走,还对我哼哼到,“昨天的那报价表帮你看了,有点问题,你看看我标的地方你再改改。今晚记得准时上线!”。小姑娘眼中不近人情的汉子,却总会这样帮我,谁让我们是猪一样的队友。
点赞,已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潮流文化。人人点赞,我为人人点赞,人人为我点赞,在虚拟世界,我们点赞来过活。但那种刷存在感的点赞;为点赞数而懊恼;甚至傻傻的认为几十个红心的“朕已阅”就能够跟一个人成为莫逆之交。赞点文化更应该是表示赞同、支持和喜爱,这些都是种病态的文化。“赞”是由衷的红心,不是“朕已阅”的敷衍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、新浪、凤凰文化
(本文故事源于生活的创作,如有雷同,纯属活该!)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